12.9 國際土地利用與地表變遷研究計劃 (Land-Use/Cover Change,簡稱LUCC)

國際土地利用與地表變遷工作小組於1990年11月在IGBP及HDP兩大組織之共同推動下正式成立,其主要目的乃是結合地球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人力,預定以五年的時間,來增進科學界了解人類活動如何改變了土地利用狀況,並進而對全球變遷研究提供具體之貢獻。該工作小組於1991年4月在紐約召開會議,探討推動工作之重點,訂定了土地利用變遷的主要研究項目(見表12-2)。

1991年,該工作小組出版了兩本規畫報告,分別為“土地利用變遷預測”及“土地利用變遷之類型及區域特性”,進一步確定該小組的研究重點。土地利用變遷預測研究,主要在發展預測模式,並探討與氣候模式、生態模式及其他全球變遷模式之間的關係。第二本報告的重點在掌握目前世界各區域的土地利用變遷特性,找出各區域的變遷類型。1993年出版了「聯繫土利利用與地表變遷」(Relating Land Use and Global Land-Cover Change, IGBP Rept. No.24.)。該小組1995發表研究計劃書(JGBP Rept. No.35),確定LUCC主要的研究目標如下:

研究目標

1. 瞭解土地利用在過去與將來對全球環境的衝擊。

2. 瞭解土地利用對地表覆蓋物變遷的影響途徑,以便建構模型,預測未來的變化情況。

3. 土地利用的重要決定因素包括

  • 人口數及人口密度
  • 科技水準
  • 富裕程度
  • 政治結構
  • 經濟制度
  • 人民的價值觀
  • 4. 地區性的整合個案研究將有助於探知土地利用的決定因素及其在地球系統中的角色,有助於研發地區性及全球性的土地利用/地表變遷的模型。

    台灣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可說是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代表之一,過去卅年快速的經濟發展,雖然大幅地提升了國民所得,但我們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如環境的污染、破壞、生活品質的降低等。目前許多東南亞國家正在循著台灣的經驗前進,如果我們能找出台灣經驗的優點及缺點,讓學習台灣經驗的國家,可避免重蹈覆轍,在全球變遷的學術研究上將是一大貢獻。土地利用資料,記錄著台灣過去卅年快速經濟發展下的結果,政府施政政策如何影響環境生態及土地利用,值得深入研究。而土地利用的改變,又如何回頭來改變生態環境,更值得進一步探討並發展出適用於副熱帶海島型國家的模擬模式,所發展的模式成果,對於東南亞國家均會有相當大的幫助及適用性。

    國內目前尚缺乏以全球變遷研究為目標的土地利用研究計畫,但土地利用的相關研究已有相當的基礎,政府機構如農委會、內政部、營建署、地政司均有不少與土地利用有關的研究及調查報告,林務局進行的第三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及農委會委託農航所執行的全國平地及山坡地土地利用調查,內政部地政司進行中的國土調查,中央氣象局負責觀測氣候的變遷,環保署負責的空氣及水質的監測,均已累積了不少寶貴的資料。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心新近安裝完成的資源衛星接收站,更可提供衛星資料,供環境及土地利用監測之用。環境的長期監測,可應用遙測技術及現地觀測技術。遙測技術包括衛星影象多光譜分析、航空照片及多光譜掃瞄影像、雷達影像等;現地觀測技術包括對成份、降水、土壤含水量、太陽輻射等環境因子之連續監測。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