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面升降與海岸地帶的命運





9.1 敏感的海岸地帶:人類的棲地

自文明初始以來,人類群居於海岸地帶。海陸交會之處,提供了平坦舒適的生活環境、豐富的生物資源和便利的水陸交通。科技發達的今日,全世界仍有5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濱50公里內的海岸地區;其人口密度是內陸地區10倍以上,也因此,人類對海岸環境的衝擊也是最大的。全球暖化可能使兩極及高山的冰雪融化,使得海水面上漲,將直接侵犯人口最稠密的海岸地帶,對人類社會政治與經濟造成鉅大衝擊。

海岸平原及近海地區棲息著豐富的動植物,種類繁多,是生物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海岸地帶僅佔全球地表8%面積,卻佔了25%的植物量。海濱紅樹林的單位生物生產力是一般開闊海區的20倍;河口、鹽沼、珊瑚礁區有5∼15倍;大陸棚及湧升流區的生產力也高過開放海區2∼5倍。這樣集中的高生產率也使得臨岸的海域盛產魚、蝦、蟹、貝,漁獲量佔全球90%。

人類對海岸地帶的過度開發及人為干擾,幾乎是全球性的現象,以往的研究多偏重於海岸污染、濫捕、過漁(overfishing),溼地破壞、漂砂、淤積、侵蝕、海岸遷移等,許多各自為政的研究,各有其偏重,但近年越來越多學者體認到,海岸的各種物理、化學、生物及地質作用彼此相關,環環相扣,遷涉到陸地、淡水、海水、大氣乃至水底各部份。

海岸地帶更有其先天結構上的易變性和敏感性,珊瑚礁、泥灘、潟湖、濕地、三角洲都處於微妙的物理與生物的動態平衡之中。河流谷地的土地利用的改變,地下水的抽取,海濱植物相的變遷,底棲生物的演替都能改變海岸線的位置與地景,而改變其屏障風浪,抵擋海水入侵的功能。


<回地科教室> <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