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全球暖化

地球氣候在19世紀後葉脫離小冰河期,溫度逐漸上升。但是,與脫離上次冰期的回暖現象一樣,溫度上升並非平穩而持續,其中也有較短暫的起伏。圖2-4圖2-4顯示全球平均地面溫度在20世紀初上升相當快速,大約在1940年達到了最高溫。在35年之間( 1905-1940)溫度大約上昇了0.6℃。1950年代溫度明顯下降,在1960年左右稍為回升,但基本上低溫持續至1980年代初才又迅速上升。1980年之後,其間仍有小幅度起伏,但大致上維持上升趨勢,在1995年達到最高溫。

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未必表示地球上每一地區溫度皆上升。有些地區溫度上升明顯,有些不明顯,甚至下降。區域性氣候的變化顯然比全球性變化來得複雜許多。比如,當1950-60年代北半球平均溫度明顯下降時,紐西蘭仍持續增溫至1970年代。

區域性溫度變化的複雜程度可由圖2-7圖2-7看出。 圖2-7中的三幅圖分別代表1950-59,1967-76,1980-89三個十年平均地面溫度與1951-1980三十年平均溫度之間的差距。如果氣候在每一個地區皆持續變暖,則每一幅圖應該都只有實線( 代表正溫度差 )。我們並未觀察到這麼一個簡單的景像,反而是每一個十年都有較暖及較冷的地區。1950-1970年代是全球溫度下降的時期,因此大多數地區皆呈現負溫度差;但是北大西洋的溫度在1950-1959之間卻顯著地偏高。 相反的,1980-1989全球溫度急速上昇之時,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的溫度卻明顯偏低。

雨量的變化則更加複雜,而且與溫度變化無絕對的關係。依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的估計,在20世紀,全球平均雨量約增加了1% (圖2-8圖2-8,55°S-85°N);雨量增加的地區主要在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圖2-8)。10°N-30°N之間的雨量在50、60年代有明顯的下降趨勢,而且偏低的雨量一直維持至1990。南半球的雨量較無明顯的變化,但是中高緯度地區(30°S-55°S)的估計值的準確度仍不太確定。

即使位處於同一緯度,不同地區的雨量變化仍有相當的差異。譬如,東南亞地區雨量有下降的趨勢,但是印度地區則上升( 圖2-9)。熱帶非洲雨量減少,但是南美洲上升。這些例子告訴我們不能將全球氣候變化與區域氣候變化劃上等號。探討區域氣候變遷的成因遠比一般人的印象複雜許多,也更具挑戰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氣候回暖的現象為何在1950-1970年代止升回跌﹖這個問題仍是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1980年代以後,全球平均溫度又為何大幅度的上升﹖近年來,世界各地不斷發生異常氣候,最高溫、最低溫、雨量等氣象紀錄也不斷地重寫。許多科學家將之歸咎於人造的溫室氣體( 如,二氧化碳 )的影響。這樣的觀點似乎無法解釋近百年來氣候變化的許多特徵。在下一章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

在討論溫室效應是否造成氣候變遷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問過去一百多年的氣候是否有明顯的變遷。『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科學家分析了許多資料之後,在1995年的報告中,作出下列結論:

● 氣候變暖了嗎 ﹖

1.全球平均地面氣溫自19世紀末以來上升了0.3- 0.60C;最近40年則上升了0.2-0.30C。

2.暖化最明顯的地區是400N-700N; 有些地區則變冷。

3. 最近50年的日溫差有變小的趨勢( 因為雲量增加,夜晚氣溫升高 )。

4. 自1973年以來,海冰覆蓋面積無一致性的變化。亦即,有些地區增加,有些地區減少。

● 氣候變濕了嗎 ﹖

1.全球平均雨量在20世紀增加了1%。

2.1988年以來,雪蓋面積( snow cover )小於1974-1994的平均值。

● 氣候更多變,更惡劣了嗎?

1. 惡劣氣候的發生頻率無一致性的變化,亦即,有些地區增加,有些地區減少。

2. 除了Sahel等少數地區,發生乾旱的頻率並無明顯的變化。

3. 某些地區發生豪雨的頻率增加,但是並無明顯的大規模的變化。

4. 北大西洋發生強烈溫帶氣旋的出現頻率增加; 熱帶氣旋( 如颱風 )則強度減弱。

5. 酷寒發生頻率降低,但是熱浪發生頻率並無明顯變化。

● 20世紀變暖了嗎?

1. 北半球夏季溫度是西元1400年以來最高的。

2. 全球平均溫度至少與西元1400年以來任何世紀一樣暖和( at least as warm as any century since at least about 1400 )。


<回地科教室> <往上一節><往下一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