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計畫概要/ 台灣活斷層普查結果/ 活動斷層附近學校之防震對策/ 台灣地區板塊運動與地震活動/ 學校建築與校園師生的地震安全/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作業程序簡介/ 分區研討會及總研討會/ 結論與建議/ 學校地震緊急應變計畫樣本/ 學校建築耐震規劃設計及評估/ 日本神戶地震中非結構體之破壞資料 / 回教學首頁]


第一章 計畫概要

一、 計畫依據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主旨
四、
背景分析
五、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 計畫依據:
  本研究計畫由省政府教育廳委託國立中央大學組成研究團隊,以六個月時間加 以執行完成。台灣省教育廳採行此一措施之主要依據如下:
(一)民國八十三年,行政院頒「災害防救方案」。
(二)民國八十六年台灣省政府頒「八十六年度台灣省教育人力動員計畫」。
(三)民國八十三年台灣省政府教育廳訂定「學校、社教機關及補習班防震演習實施 計畫」
二、 研究目的:
  本研究計畫主要目的如下:
(一)對校園附近有活動斷層存在的學校,透過普查將它們辨認出來。
(二)對校園附近有活動斷層存在的學校,提出適切的防震對策建議。
(三)對校園附近有活動斷層存在的學校,增進校長與教職員對活動斷層的認識,提高警 覺,加強震災防救應變能力。
三、 研究主旨:
  活動斷層具有特殊破壞性,因此我們需要知道它們存在何處。為此,本研究計畫首 先針對台灣省中小學校園附近可能存在的斷層活動進行普查。
  我們在知悉中小學校園附近有活動斷層存在之後,接著便需要考慮一但發生地震時 如何防範可能引起的負面效果。因此,本研究將參考美國、日本等地的做法,提出適切 的防震對策建議,以供相關學校及主管教育行政當局參考採行。
  當強烈地震發生時,斷層附近地帶將受到地盤錯動的直接衝擊,其周圍廣大地區也 會受到強烈地震動的影響。歷年來台灣幾乎沒有一個地方不曾受過地震搖動過。因此各 地居民必須普遍具有防震意識與防震準備。為此,我們將分北區、中區、南區和東區等 四區舉辦四個梯次的學校防震研討會,邀請各校代表及主管教育行政人員前來參加,共 同研討各該地區的地震活動特性、強地動特性,以及根據這些特性,所應採擇之最適切 的防震對策及準備。
四、 背景分析:
  活動斷層是指在最近數萬年仍有活動跡象的斷層,它是具有地震發生潛能的地質構 造。由於在活動斷層上一但發生地震,它具有兩種特殊的破壞機制足以對地上結構物造 成嚴重破壞。因此,我們談到防震,便不能忽略活動斷層的存在。
  活動斷層的第一種破壞機制是地盤的錯動。活動斷層如果穿透地層而露出地表時, 就會造成地盤沿斷層面兩側發生數十公分至數公尺的錯動。如果結構物基礎正好跨越斷 層面,那就難免被撕扯,發生扭曲或斷裂,而使結構物倒塌。如果斷層是在海底,則可 能引發海嘯,對近岸低窪地區帶來破壞。由於斷層錯動威力強大,結構物極難抵抗。最 好的對策乃是知其所在,避免把結構物建築在斷層通過的地帶上。
  活動斷層的另一種破壞機制是異常強烈的地震動,地震所引起的的地動各地強弱不 一。一般而言,是隨規模增大而增強,隨斷層距離減小而增強。由此可見沿斷層隨近地 帶通常也是地震動最淚烈之處。結構物若位於活動斷層隨近,及應特別加強耐震能力, 才能免於被地震震壞。
五、 研究方法與步驟
  我們首先從各種地形及遙測影像資料、地質文獻及地質圖上,收集判識出台灣全省 各地已知的活動斷層存在位置,將它們建檔存入地理資訊系統。此外,又將1900年以來 由地震儀所測定的地震活動資料也建檔存入同一地理資訊系統。綜合這兩種資訊,推判 有斷層露頭和未有斷層露頭的活動斷層的可能存在位置,並依其活動性加以粗略分類。
  另一方面我們把全省的國小、國中、高中、高職校園所在地也建檔存入同一地理資 訊系統,由學校分布圖層和活動斷層分布圖層重疊對照而辨認各個學校附近是否有活動 斷層的存在及判識其活動性。
  對於附近有活動斷層存在的學校,我們進一步進行現場勘查以決定是否有斷層活動 的跡象,並對校舍結構狀況進行察看。我們同時根據活動斷層與個別校地的相對位置參 考校舍的結構狀況,提出具體的防震對策建議,供給校方及主管教育行政當局參考採用 。
  同時我們也針對全省其他中小學校為應付地震動影響而需要採行的防震準備,提出 建議。並分北、中、南、東四區舉辦研討會,說明防震對策建議及互相交換意見,以獲 得最適切的防震行動計畫。透過落實執行之後,相信可達到減免地震災害,保障各校師 生安全的最終目的。